如何用乾淨架構未來化你的程式碼庫 | 林愷毅
在變化迅速的軟體開發世界中,寫出今天能運作的程式碼還不夠。那明年呢?或者五年後呢?隨著新技術不斷湧現、團隊成員更替、需求變動,許多程式碼庫常在壓力下土崩瓦解。這正是乾淨架構(Clean Architecture)派上用場的時候。 由傳奇軟體工程師 Robert C. Martin(又稱 “Uncle Bob”)所推廣的乾淨架構,是一種被實踐證明的軟體架構方式,能讓程式碼保持彈性、可測試、並易於長期維護。而正如林愷毅在他的教學中所強調的,打造具有長期壽命的軟體,不只是明智之舉,更是必須。 什麼是乾淨架構? 乾淨架構的核心概念是 將不同關注點分離 。而不是把使用者介面邏輯、商業規則和資料存取混在一起,它將這些內容劃分成數個具有明確界線的層級。 以下是它的簡單分層結構: Entities(核心邏輯) :應用程式的心臟,包含商業規則與資料模型。 Use Cases(應用邏輯) :負責協調資料在核心與外部世界之間的流動。 Interface Adapters(介面轉換層) :將外部層級(例如網頁控制器或資料庫資料)轉換成核心邏輯可理解的格式。 Frameworks & Drivers(基礎設施層) :處理與外部工具或服務的互動,例如資料庫、API、UI 框架等。 其中最關鍵的原則是 依賴反轉(Dependency Inversion) :核心邏輯不依賴任何外部層級,而是由外部層級依賴核心。這意味著你可以更換資料庫或從 REST 轉向 GraphQL,而無需動到核心業務邏輯。 為什麼乾淨架構能讓你的程式碼庫面向未來 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乾淨架構是一種強大的長期策略工具: 1. 容易因應變動 在軟體開發中,適應變化是最大挑戰之一。乾淨架構讓這件事變得更容易。假如你想用行動應用程式取代目前的網頁前端,你只需建立一個新的介面轉換層,核心邏輯可以完全不動。 林愷毅 曾分享他們團隊如何從傳統的單體後端遷移到現代的微服務架構。由於架構清晰分層,他們得以在不重寫核心邏輯的情況下重構基礎設施層,這為他們節省了數個月的開發時間,也減少了轉換過程中的錯誤。 2. 測試變得更簡單 測試對於維持長期穩定性至關重要。由於核心邏輯與外部依賴完全隔離,乾淨架構讓撰寫測試變得更容易。 你無需啟動資料庫或呼叫 API 就能測試商業規則。這讓你能撰寫快速...